2024-01-01

共建綠化可持續社區

近年每當步入夏天,香港經常錄得紀錄高溫,反映全球氣候變化問題日益嚴重。因此,保護環境、自然保育及多種植樹木等綠化社區工作顯得十分重要。城市綠化可以提升環境質素和美化景觀,有助紓緩溫室效應,令我們所處的高建築密度都市環境變得更適宜居住。本文會介紹可持續社區以及綠化社區工作的一些措施,讓大家了解更多未來可持續發展的方向。

植樹護林 吸碳降溫

首先,「碳匯」(carbon sink) 是紓緩溫室效應十分重要的概念。碳匯是指通過自然或人為的方法,將大氣中的二氧化碳(CO₂)吸收並儲存,以減少溫室氣體濃度的一種過程。碳匯在減緩氣候變化方面扮演一定角色。城鄉郊野中的樹林在進行光合作用時,能夠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氣,過程中吸收及儲存大氣中的碳。 這個從空氣中清除二氧化碳的過程或機制都是碳匯的一種。          

要做到碳匯,可以透過生態保護、保育森林、改善土地和森林管理、復育、重新造林、植樹造林等方法,以自然為本的方式來移除二氧化碳,利用大自然生態系統原本的方式處理二氧化碳。這些自然保育措施,除了可以吸收空氣中的二氧化碳,亦對大自然的生態系統及生物多樣性產生正面影響,同時有助減少土壤流失、改善水土質素等。

綠化社區工作正正可以達到碳匯的效果,同時更可以美化環境、締造可持續社區,為大眾帶來身心健康、社區連繫等多方面的裨益。因此,未來的城市或社區發展方向,也應該重視加強社區的綠化程度,吸收城市     排放的二氧化碳。根據政府數據,近年香港林地、灌叢、草地等碳匯的溫室氣體總吸收量當中,每年二氧化碳佔超過40萬公噸。

公眾參與綠化工作 改善社區環境

植樹等綠化社區的工作需要社會各界和公眾一同參與。除了靠政府推動一系列的城市林務、規劃綠化空間等措施,公眾亦應該在社區層面積極推廣綠化環境。坊間有不少關注環保的非牟利機構招募市民參與不同種類的綠化社區活動,市民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能力選擇最合適的活動,例如協助機構種植本地樹種、修復山林、增加植被覆蓋率,以及修復野生動物的棲息地等,從而綠化社區、改善環境。

除了參加的戶外植樹活動,我們亦可以在家中以輕鬆的方式進行「微義工」,例如在家中種植不同大小和種類的植物,如多肉植物、空氣草、仙人掌等小盆栽。每一株小植物都是為綠化社區作出貢獻 ,不但可以美化家居,更可從多角度將綠色生活文化注入社區。

綠化社區以改善環境為重心,透過植樹、社區花園和種植盆栽等不同類型活動,讓市民參與綠化、美化環境、改善空氣質素,甚至可以透過園藝促進傳承和社區凝聚力。

保護「藍綠資源」建設可持續社區 

除了透過植樹綠化環境來增加社區的「綠色資源」,「藍色資源」也對社區及我們的日常生活同樣重要。「綠色資源」意思指植物、綠化景觀等,而藍色資源則指水體、河道,水體可以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調節地球氣候,同樣是實現碳匯的重要途徑。此外,濕地和河流等水體提供棲息地,支持了豐富的生物多樣性,維持食物鏈的穩定。善用「藍綠資源」是發展可持續社區的重要一環。政府正積極將「藍綠建設」元素引入新發展區的規劃及優化現有的城市設計,建設可持續社區,包括活化河道、雨水花園、綠化天台及其他綠化設施,有助減低排洪設施的負荷、提高城市抵禦極端天氣的能力。

渠務署積極在多項美化河道工程引進綠化和生態保育的元素、保育河道生態系統和改善市民居住環境。啟德河的改善工程,便是其中一個實踐藍綠建設的例子,加入不同的綠化及生態元素,將城市明渠活化成一條市區綠化河道。在活化啟德河的工作中,渠務署於河道較寬闊的位置種植各種水生植物,營造天然景觀;更加設魚洞穴,以導流石可減慢水速,形成靜水區,供魚群在河道棲息。

除了河道以外,雨水花園亦是推動可持續社區的元素之一。透過植物和不同大小的沙土吸收並過濾雨水,可改善水質,亦有助紓緩渠道負荷。在雨水花園種植原生植物,亦加強了生態多樣性。香港未來的可持續社區發展需要政府、企業和社會各界的合作,透過公眾參與綠化社區工作及推動藍綠建設,以實現更綠色、更可持續的未來。

Submit Pit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