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1-17

通过MAAS、新出行模式与铁路科技实现智能出行

智能出行是通过科技和创新措施融合城市的交通运输系统和推动新出行方式,以解决交通运输的相关问题,包括环境问题,是实现智慧城市的其中一个核心议题。

随着城市居民数量的增加,有许多城市都面对交通堵塞和基础设施接近满负荷等挑战。世界各地有不同城市正在透过不同方式,利用创新科技改善交通运输系统。香港和不同地方的智能出行案例涉及优化交通、智能运输基础设施、数据共享和分析、应用和服务,希望透过科技应用,为市民提供更好的出行选择。在香港政府提出的《智慧城市蓝图》中,「智慧出行」正是《香港智慧城市蓝图》的6大范畴一,蓝图中列举了多个香港智慧出行措施的案例。

智慧出行有3大值得关注的范畴,包括一体化出行服务(MaaS)、新出行模式和铁路科技。这些范畴包含了不少新的发展机会,有可能为未来的交通出行方式带来巨大变革。

MaaS

智慧出行的其中一个重要方向,是MaaS(Mobility-as-a-Service,或「一体化出行服务」)方案的发展。MaaS结合不同形式的交通服务,提供一种按需(on-demand) 的出行服务一体化解决方案。MaaS方案通常提供一个可结合多种交通方式的平台,涵盖公共运输系统,比如公车、出租车、地铁,以及按需提供的出行服务,比如租用汽车,甚至共享自行车等,为用户提供全方位的交通移动战略,包括最合适的交通工具、行程时间、途经地点、班次和票价等,以及支持多元化电子付款方式的方案。此外,MaaS系统也可以按照路上的实时状态,实时调节路线,从而为用户提供最好的方案。乘客在出门前可以全方位掌握实时交通状况,更愿意混搭不同出行方式和交通工具,从而提升公共交通工具的使用率,有助于纾缓堵车并减少碳排放量。当MaaS平台累积了更多交通使用数据,就可帮助交通服务供应商改善服务质量。

MaaS亦涉及新商业模式的开发。比方说,若交通应用程序可以拓展到连接其它终端购票付款功能,用户将可以透过统一的MaaS平台,同时进行其它消费,比如同时购买前往目的地(比如电影院)的车票和目的地门票,交通服务将与生活中其它活动和服务连为一体,为用户带来更多便利。

MaaS的发展也与群众出行方式未来的演变有关,其中一个新兴趋势就是,与其驾驶私家车,有更多人更加倾向于选择汽车共享服务。根据KPMG的2019年调查Global Automotive Executive Survey ,39%受访者认同汽车的拥有数字将会下降。另外,大约有一半车主表示,在2025年前将不再希望拥有私人汽车。消费者的偏好会逐渐由拥有汽车,改为按需提供的出行服务。在这个预期的趋势下,MaaS旨在提供可以与使用私家车相媲美的替代方案,可能更加便利、更具可持续性,有助于减少交通拥堵,同时缓解运输能力的限制,甚至可能更便宜。

新出行模式

新出行模式是通过创新科技和目前的商业模式融合,改变人们出行和使用交通工具的方式。各种新出行模式与传统交通服务的区别,在于它们更强调按需提供,使每个人都能够选择以最适合自己的交通方式出行。新兴的出行服务涵盖了共享出行(Shared mobility)、微出行(Micro mobility)、电动化、自动驾驶汽车、 MaaS和相关的出行服务平台。

共享汽车(Car-sharing)或共享自行车,可以与目前的公共交通网络结合起来,让城市充分利用交通运输资源。共享的交通运输方式或可减少私家车的使用量,从而减轻交通压力和环境污染。微出行是指在短途的交通出行中,使用电动轻便摩托车、电动踏板车和电动自行车等轻便交通工具。这些小型电动交通工具,逐渐于其它国家和地区成为市民代步的新趋势,可以在城市交通中的最后一公里路中扮演重要角色。电动化除了包括电动汽车普及化,另一案例是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 是一种被称为「飞行汽车」的交通工具,可满足城市之间的短途旅行需求。eVTOL与传统直升机不同,它采用电力驱动,更符合减碳趋势。

除了上述的新型交通工具外,新出行模式的其中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就是自动驾驶汽车。自动驾驶的发展必须配合车联网技术,让无人驾驶汽车做到环境感知,也让汽车、行人、路边基础设施和网络间可交换数据,有效地加强道路安全、提升运输效率和优化交通管理。车联网是以车外联网来监察和警示路况,配合自动车内的科技,包括运用边缘计算(Edge Computing)、云计算和5G通信技术,以物联网结合人工智能来控制路况和交通灯等,有助于促进车、路、人之间的沟通,让道路更安全、可靠和高效。在香港,应科院在2015年开始研发车联网技术,在多达10个试验场地完成了超过90万公里的道路测试,成为香港推动智慧出行发展的一个案例。

铁路科技

铁路科技也是智慧出行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铁路科技的主要目的是利用科技和数据,提升运营效率和维护质量,持续提升铁路系统的准确度和可靠度,从而提升交通服务的质量。MTR Lab除了在相关领域物色合适的投资机会,在铁路科技方面目前也持有港铁自主研发创新方案的专利,包括综合车速和位置监督系统(iSPS)、V-SENSOR,以及列车智能检测系统。

iSPS技术采用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FID)、全球定位系统(GPS)和视频辨认分析,优化铁路的人手运营,更可以减低轨道范围里因障碍物而造成的事故,在紧急情况下更会连接自动制动系统。另一个铁路科技案例是振动监测器V-SENSOR ,是体积细小并内置人工智能运算的振动传感器,具有简单易用的分析软件,方便工程人员为振动数据进行分析和自动生成报告。V-SENSOR已用于港铁网络的不同维修护作上,用途包括行车时的舒适度测量、铁路轨道分岔点监控、列车轴箱和转向架监控、机械零件设计和机械故障分析等。列车智能检测系统利用了人工智能和激光雷达技术来检测铁路的障碍物,为车务控制中心和司机提供可靠的检测信号,提升铁路运营的可靠性。

交通运输是现代都市的命脉,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息息相关。随着科技和商业模式的不断发展,智能出行或会在未来改变人们的出行习惯。MTR Lab作为创科投资者,相信科技将会推动智慧出行发展,,为市民提供更多元化的出行选择和更完善的出行服务,有助于提升生活质量,并创造新的商业模式。

欲查看更多关于MTR Lab提供的创新方案,请访问 https://www.mtrlab.com.hk/zh/innovative-solutions/











Submit Pit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