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每当入夏,香港常常录得破纪录的高温,反映全球气候变化的问题日益严重。环境保护、自然保育、多种植树木、创建绿色社区,都有助于纾缓温室效应。此外,城市绿化可以改善环境质量,也有助于景观美化,让我们身处的高建筑密度城市环境,变得更适合居住。
植树护林 吸碳降温
树木在进行光合作用时,能够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城乡郊野中的树林能够吸收和存储大气中的碳,这个从空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或机制称为「碳汇」(carbon sink),在减缓气候变化方面扮演着一定角色。根据政府的数据,近年來香港的林地、灌丛、草地等碳汇的温室气体吸收总量,每年有超过40万公吨的二氧化碳当量。
要做到碳汇,可以透过保护生态、保育森林、改善土地和森林管理、复育、重新造林、植树造林等法,以自然为本的方式来移除二氧化碳,利用大自然生态系统原本的方式来处理二氧化碳。这些自然保育措施,除了可以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还对大自然的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产生正面影响,同时有助于减少土壤流失、改善水土质量等。绿化更是美化环境、缔造更宜居城市的重要部分,可以为群众带来身心健康、社区连系等多方面的好处。
群众参与 绿化环境
植树等绿化社区的工作,需要社会各界和群众一起参与。除了依靠政府推动一系列的城市林业、规划绿化空间等措施,群众也应该在社区的层面上积极推进环境绿化。社会上有不少关注环保的非牟利机构招募市民,参与不同种类的社区绿化活动。市民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最合适的活动,比如协助机构种植本地树种、修复山林、增加植被覆盖率,以及修复野生动物的栖息地等,从而绿化社区、改善环境。
除了参加户外植树活动,我们也可以在家中轻松地进行「微义工」,比如在家中种植不同大小和种类的植物,如多肉植物、空气草、仙人掌等小盆栽。每株小植物都可以为社区绿化作出贡献。这不仅可以美化家居,更可从多角度把绿色生活文化带进社区。
社区绿化以改善环境为核心,透过植树、社区花园和种植盆栽等不同类型的活动,让市民参与绿化、美化环境、改善空气质量,甚至可以透过园艺促进传承和社区的凝聚力。
保护「蓝绿资源」 建设可持续社区
除了透过植树来绿化环境,从而增加社区中的「绿色资源」。此外,「蓝色资源」对社区和我们的日常生活也同样重要,充分利用「蓝绿资源」是发展可持续社区的重要部分。「绿色资源」指植被和绿化景观等,蓝色资源指水体和河道。政府正积极把「蓝绿建设」元素引入新发展地区的规划,以及优化城市设计,包括活化河道、雨水花园、绿化天台和其它绿化设施,有助于减低排洪设施的负荷,强化城市抵御极端天气的能力,有利于可持续社区的建设。
渠务署积极在多项河道美化工程中,都引进了绿化和生态保育元素,从而保育河道的生态系统,并改善市民的居住环境。启德河的改善工程,就是其中一个践行蓝绿建设的案例,透过加入不同的绿化和生态元素,把城市明渠活化成一条市区绿化河道。在活化河道的工作中,渠务署会于河道较宽阔的位置种植各种水生植物,营造天然景观 ;又会加入鱼洞穴和导流石,从而减慢水速,形成静水区,让鱼群在河道栖息。
除了河道以外,雨水花园也是推动可持续社区的其中一个元素。透过利用植物和不同大小的沙土来吸收和过滤雨水,可以改善水质,也有助于纾缓渠道的负荷。在雨水花园中种植原生植物,还可以加强生态多样性。可持续社区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合作,透过群众参与绿化活动和推动蓝绿建设,从而实现更绿色、更可持续发展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