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5-25

彭博商业周刊: Q&A:MTR LAB董事总经理陈定邦

你是否记得疫情时在站台「巡逻」的消毒机器人?又或者在地铁上见过「惜碳熊」(Carbobear)和「走塑鹅」(Pengreen)?那是减碳积分App「Carbon Wallet」的吉祥物。以上产品都是来自香港铁路有限公司(0066.HK)的子公司MTR Lab旗下的初创企业。

作为香港特区政府的持股企业,港铁公司近年来积极配合城市蓝图转型。MTR Lab的成立旨在实现培育初创企业、推动碳中和及智慧城市的「一举三得」理念。MTR Lab董事总经理陈定邦接受《彭博商业周刊∕中文版》专访,介绍企业独特的科创投资战略。――杨滢玮


MTR Lab的成立过程是如何的?对于港铁公司而言有什么战略意义?

2020年,港铁公司定立了新的企业战略,分为三个支柱。第一当然是香港的核心业务运营;第二是开拓内地和海外的业务。当时公司高层有个想法,希望优化乘客体验和促进社区建设。科技和创新是必经之路,于是就有了第三点 — — 建立新的增长引擎。

战略确定后,该公司启动了两年的转型,MTR Lab就这样应运而生。MTR Lab主要通过两个方向来支持这个目标。第一是建立生态系统,可以透过投资于初创企业,或与拥有共同理念的伙伴合作,把新解决方案带到轨道交通和社区中。其次,我们希望所孵化的科技解决方案不仅用于港铁,所以MTR Lab会助力推动这些方案的商业化,把它们推广出去。


同样是投资和培育科技初创企业,你们与传统的私募基金(PE)、风险投资机构(VC)或家族办公室有什么不同?

传统的科创投资,比如VC,包含了有限合伙人(LP)和普通合伙人(GP)。VC是需要向LP负责的,负责运营基金的GP也需要收管理费和投资回报的附带权益等,但我们都没有这些。我们是属于港铁公司的,既不需要把经济回报作为主要目标,也不收管理费和分红。所以,我们与传统创投的关注点会有所分别。

比方说,在初创企业的成长过程中,会经历几个融资阶段,一开始是3F(即Family、Friends和Fool),然后是种子轮、A轮融资。上述都是传统初创企业投资者喜爱参与的部分— — 高风险回报,有许多值得叙述的故事。B轮就会洗牌,有些优质初创企业即使拥有具说服力的业绩和不错的科技,仍然难以寻觅投资者或出现现金流断裂。原因有很多:其科技类别不再是热点;解决方案可行,风险低,但潜在回报不高等。

然而,这种初创企业正是我们最喜欢的类型。首先,可行科技方案往往只缺乏测试场景,我们可以提供平台。若技术能够配合MTR的日常运营,两者将会产生良好的化学作用。其次,经济回报并非MTR Lab的首要考虑,我们反而更注重公司业务和用户体验的提升。因此,我们更偏好风险低的成熟科技,追求合理经济回报。可以说,我们与传统的科创投资生态圈是天然的互补。


会否有些初创企业曾表示,向你们做提案与其他投资者不一样?

有的。其实我们也明白,这个行业有自己的要求,但我们希望简化流程。比方说,我们不会要求初创企业先填写40页的文档,再加50页的附录。(笑)就算要填表,也只需要提供电子邮箱地址和电话号码。我们会倾向约他们出来喝一杯咖啡和轻松地会见,先做个朋友。其实简单聊聊,就算没有40%到50%的把握,也有20%到30%了。当然,若有关合作能继续推进,我们自然会认真做尽职调查,但始终不想一开始就这样去做。

去年11月,我们推出了Co+ Lab Initiative,目前已收集了超过100家初创企业的提案,也有很多来自科技行业的利益相关者前来寻求合作机会。


在你们收集到的超过100份提案中,有哪些科技领域的初创企业比较多?

范围还是比较广泛的,我们最近见到比较多来自房地产科技和建筑科技领域的提案,也算是响应香港特区政府的发展计划。我们观察过,这个行业的Vintage(风险投资专用术语,意思是投资表现特别好的年份)出现得比较晚,像加密货币的Vintage会早一点,再之前是金融科技。

物业也是我们广泛征集的6大范畴之一,另外还包括出行、零售、金融和数据服务、智能城市科技和可持续发展等。相对而言,我们更加灵活,不会只专注于某个投资轮次,也不会有投资额度的限制。


了解更多: Q&A:MTR Lab董事总经理陈定邦

Submit Pitch